书的观点不错,但废话太多,结构不清,我自己精简组织了一下。

试图解决的问题

对与大多数人来说久居的屋子满是杂物、凌乱不堪的情景是很常见的,正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,山下英子(作者)提出断舍离的理念,最终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整理好房间,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更舒适更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
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收拾屋子,对于我臃肿不堪的浏览器书签、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、甚至是不再相熟的朋友,断舍离的理念都是适用的。

顾名思义,“舍”就是扔,要扔掉没用的东西。

山下英子提到了一个标准,从两个维度上进行考量一个物品是否有用:

  • 在审视人与物的关系时,主语必须是“我”,也即只有这个东西必须是我还能用到的才有保留的价值;一个东西没有坏、还能用但我再也不会用了(比如再也不会穿的旧衣服),那它就是没有用的,应该扔掉

  • 此外这个有用必须时针对当下而言的,过去的旧物和应对未来的储备是招致很多问题的元凶,只有当下切切实实要用到的东西,才有价值保留,物品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,否则就是麻烦

如果希望过上新的生活,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是第一步,但物品是死的,这意味着它们不会自己离开。如果自己不能主动的进行这个与自然相仿的淘汰的过程,那么住处变成一个仓库或者说垃圾场只是时间问题。

断是决断,与舍的出相对,意味着要把持好入口。

在不断扔东西的同时保持乱买的习惯显然不能解决问题,断之一字希望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应该慎重,须只买那些有用的东西,标准参考“舍”的部分。

此外,山下英子也指出,身边的物品光有用是不够的,你需要切实的喜欢上它,跟它做朋友,这样的物品往往设计精致,易用高效,本身就不会成为累赘,加上你喜欢它,便不会匆忙的乱扔或者总想放起来。

所以,断就是个优中选优的过程。

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购物时面对的折扣和赠礼,出于占便宜的想法,人们往往会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,扔了觉得可惜,放着则占地方,不管怎么样都闹心,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打一开始就不带回家。

“舍”和“断”是两种动作,如果都能做好,就可以保证生活空间是舒适自由高效的,这时就应该转变思维,提升境界,使自己摆脱对物品的执念,进而生活的从容、自在,这便是“离”的含义。

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

这里给出一个定量的标准来控制物品的数量。

七是指看不见的收纳空间(如衣柜)只放七成的东西。

这些空间虽然平时看不到,但如果堆得满满的就会给人造成压力,留出三成的空间也就留下了调整的余地,人更有收拾的欲望。

五是指看得见的收纳空间(如摆放厨具)只放五成的东西。

过多的东西才是凌乱的根源,辛辛苦苦的收拾完,一转眼就又乱掉了是常有的体验,即使能时刻保持整洁,密集的物品仍旧压的人呼吸困难,所以,狠狠心,扔吧。

一是指收拾了给人看的空间物品只占一成。可以想想一下画廊,再想象一下批发市场,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整洁与否的问题了,还有价值、品味的展现。

七五一原则的启示在于,留出空间才能优雅自在,而当你觉得东西无处存放的时候,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换个大点儿的地方,而是扔掉一些东西。